新聞來源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本報特稿-當前大陸債務變化趨勢-014500363.html

本報特稿/當前大陸債務變化趨勢

((一)前言 近幾個月來,大陸經濟增長持續放緩,經濟仍然處於低迷,預料今後幾年經濟運行將是L型走勢,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的現象難以出現根本改變。就在此時,有關大陸債務過高的擔憂與評論,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的話題。 IMF今年4月發佈的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」指出,大陸商業銀行公司貸款潛在風險的比例快速上升。國際清算銀行(BIS)4月公佈的各國負債季報指,未來三年內最有可能爆發債務危機的國家和地區,中國大陸居首。高盛(Goldman Sachs)經濟學家表示,大陸債務危機已經到了大爆發的時刻,大面積違約將會是未來幾年的新常態。穆迪與標準普爾(S&P)更於今年3月,將大陸的主權評級調為負值。 對於外界的警語,大陸官方雖然一如舊章地表示,當前大陸中央債務水準不高,地方債風險可控,主權債券的市場表現絕大多數都好於評級機構的評級。外國評級機構將大陸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至負面,並沒有反映大陸經濟的實際情況,存在偏見。但事實上值得注意的是,大陸央行行長周小川,在今年3月「兩會」期間與在全球商界領袖會議上承認,大陸債務特別是企業部門借貸債務占GDP的比重偏高,已經超出了安全邊界。此外,隨著大陸企業債務的不斷累積,債務風險開始暴露,有些中小企業發生違約,衝擊信用市場,對經濟結構調整相當不利。 (二)債務數據與特色 大陸「財政部」公佈至2015年末政府債務規模總計26.67兆元人民幣,地方政府一般債務為9.93兆元。其他相關估計因統計口徑與表達方式不同,有些數據差異頗大,概況如圖示。 大陸的債務有兩大特色,一是增加速度快,二是企業債務比重遠大於政府和家庭債務。 就增加速度而言,近7年來,大陸債務由2007年占GDP比例148%上升至260%,估計成長約3倍。即使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時期,依然在加速。2015年成長增速近30%。今年前三個月新增借款達6.2兆元人民幣,高出去年同期五成,改寫歷史新高。根據大陸「銀監會」數據,2015年四季度末,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2,744億元人民幣,較2014年底大增51.2%;不良貸款率1.67%,是連續第10個季度環比上升。 就企業負債而言,大陸債務不斷攀升,歸因於採取大規模放貸的方法來提振經濟增長。然而隨著回報的持續下降,更多貸款存在壞債風險。英國「金融時報」估算,大陸的企業債務約相當於GDP的160%,顯著高於90%的警戒線,是全球企業債占GDP比最高的國家之一,其中約半數債務直接或間接和房地產有關。IMF稱,大陸有1.3兆美元的企業貸款風險,這些企業沒有足夠收入償還貸款利息,潛在損失相當於GDP的7%,有潛在風險的貸款占總商業貸款的15.5%;而大陸銀行監管機構則認為問題貸款比例為5.5%。 目前大陸企業債務違約風險升高,2016年以來已有11件債券違約,違約主體從民企擴散至央企與地方國企。大陸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」表示,截至3月底,共有82家中央企業發行債券餘額人民幣4.05兆元,其中4家央企違約金額達84億元人個人信貸民幣。另據預估,從今年1月至2020年,大陸企業未償還債務高達1,790億美元,2018年是償付高峰期,到期償付金額為469億美元。 對於大陸的債務風險,目前有三種研判: 大陸很可能將爆發2008年美國雷曼式危機,銀行倒閉、信貸市場緊縮,經濟陷入深度衰退。「彭博商業周刊」指出,大陸的債彈若引爆,損失恐高達3兆5,000億美元,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四倍。 較溫和的則認為,大陸目前資本項目和外匯市場均處於政府的管控當中,並且大陸不會允許地方政府和銀行破產現象發生,不可能爆發類似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金融風暴式災變。預計大陸將會像日本,出現經濟增長持續幾年乃至幾十年放緩。 但樂觀者認為,判斷債務不能只看負債,近年來,大陸資產的增速並不遜於債務,整體及各部門資產負債表都相當健康。就外債看,大陸在2015年扣除外債(1.396兆美元,占GDP比9.5%)後,仍持有1.6兆美元的對外淨資產,而且所持有的外國資產大部分為外匯儲備,流動性佳。因此,無論是從絕對水平還是流動性的角度看,大陸資產負債狀況都十分健康。再加上大陸大量國內儲蓄可轉化為國內需求以穩定經濟增長,不會發生債務與經濟危機。 (三)減債策略與爭議 面對債務問題,大陸自2013年以來採取了一系列措施。一方面從源頭限制債務率過高的企業繼續擴大債務規模,並採取延緩措施避免債務大規模違約;另一方面通過發展資產證券化,將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向外轉移。近期大陸企業債券違約事件加速出現,風險正在從中小企業蔓延到國企央企,二、三季將更加不樂觀,迫使大陸更積極思考緩解企業債務之策。 對策之一:發行地方置換債,以「借新債還舊賬」。2015年大陸「財政部」分三次下達地方存量債務置換債券額度,共計3.2兆元人民幣。此舉有助於減少地方政府的付息壓力,緩解債務償還困難問題,也有利於遏制債務違約引發系統性風險。截至5月13日,已有四川、湖南、山東等近30個省市發行了地方債。但有觀點認為,發新債還舊債的結果,信貸總量雖然大大增加,但流動性不強,真正能夠用於投資和建設的資金不足。置換債的比例越大,越不利於經濟增長。而且還可能產生「資金擠出效應」,影響其他融資,民間投資或將面臨更大困境。 對策之二:調控信貸。大陸今年第1季新增貸款6.2兆元,是有始以來規模最大的季度增幅,年增率超過50%。而4月份信貸新增規模僅5,556億元,是自2012年12月以來首次出現的單月淨減少,原因主要是監管調控。一季度信貸過多投放,4月減少投放,雖可緩解債務增幅,但也意味著信貸對經濟增長的驅動效應結束,經濟下行壓力可能加重。 對策之三:再度實施「債轉股」政策。李克強、周小川、「銀監會」主席尚福林最近先後表示,正在研究不良債權轉股中。也有媒體報導稱,預計在3年甚至更短時間內,化解1兆元規模左右的銀行潛在不良資產。 所謂「債轉股」就是以股抵債,由政府組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,收購銀行的不良資產,把原來銀行與企業間的債權債務關係,轉變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與企業間持股的關係,債權轉為股權後,原來的還本付息轉變為按股分紅。理論上,此舉短期內有利於減輕企業債務負擔,降低銀行不良貸款水平和壞賬率,降低違約風險。這種作法在1990年代末曾經出現過,當時主要針對債務過重而陷入困境的國有企業,實行一年後,大部分企業資產負債率降至50%以下,80%的企業轉虧為盈。 但如今時勢不同,這種構想遭到很多質疑與批評,包括:1.將負債轉為資本,並不代表企業的經營將因此好轉。只是將不良貸款債權轉換為不良股份,銀行持有價格容易波動的股份,比持有債權承擔的風險更大。債務會變短痛為長痛,只會將壞賬問題拖長,形成隱蔽的不良資產,最終會導致整體風險增加。2.債轉股面臨嚴重的道德風險,會弱化企業和銀行的財務約束,不利於企業與金融機構經營效率的提高。3.分三年實施1兆元的債轉股,實際降低企業債務率大概不到2%。4.債轉股把債權人變成新股東,對原本的企業經營者是一種逃避行為,有悖企業的公平競爭,存在道德風險。5.如果不同時進行根本的產業重組,只是單純的債務重組,而非真正的結構性改革,反倒可能影響改革進程和市場效率。 基於對債轉股的多重疑慮,擔心形成債務的奇幻漂流,因此在消息傳出後次日,A股跌幅擴大,銀行股跌幅介於0.2%至4%之間。看來能否順利推動,還有得觀察。 (四)結語 大陸近幾年推行經濟轉型,強調要從舊經濟走向新經濟;舊經濟靠投資和出口創造增長,新經濟則以國內消費為主要增長動力。不過今年初決定,以穩經濟和保增長為優先目標,回到刺激經濟的政策路線,放寬信貸,加緊推行基建與國際化。但推遲轉型改革,卻使得供給過剩難以改善,國企和銀行負債惡化,債務問題更加嚴重。 改革與增長難以兩者兼得,但穩增長與解決債務問題卻非必然對立,關鍵在於如何以更市場化的方式,推動結構性改革,讓資金流向更有效率的企業和領域,才有機會避免改革與增長相互矛盾的兩難困境。 (來源/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713期)【中央網路報】

房屋貸款

內容來自YAHOO新聞

信用貸款


56425CECBD1C47B8
arrow
arrow

    d19hp5xvn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